其實這是本法學書

The gridlock economy

「物極必反」,這句中國成語可以用來說明經濟學最基本觀念之一,「邊際效用遞減法則」。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 Michael Heller 在本書中發現的 The tragedy of anticommons 現象,其實就是"邊際效用遞減法則"的運用。當私有化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後,私有化並不像當初「新自由主義學派」(芝加哥學派那夥人,Chicago Boys)所保證的可以確保資源最有效率的分配,相反的,過度的私有化將導致資源的低度利用(underuse),甚至阻礙創新。

最簡單的例子,都市開發專案涉及到許多地主的財產權的放棄與讓與,如果按自由市場機制,必須由開發商和一個個的地主進行協商買賣,但是每個地主都想為自己土地賣個好價錢,因此開發商最終購得所需土地所花費的交易成本將遠大過其開發的收益,如此一來,開發商將放棄對土地的開發,任由該土地的利用無法發揮應有的效益,對社會整體也無法貢獻其經濟利益。

這類例子,不勝枚舉。例如書中提到的當DVD這項新科技的發展,將老舊影片或紀錄片轉錄為DVD時,這時DVD的製作人必須和舊影片中的所有涉及的權利人,如配樂著作權人、攝影著作權人、導演、演員(不只主要演出演員,還包括所有露臉的臨時演員)等等,一一去協商取得授權。當中只要一人不願意授權,很可能就導致一部具有教育意義與社會價值的影片無法以便宜的DVD形式發行,這對後代人們的社會教育會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如果這部影片已有50年以上的歷史,權利人因為死亡或繼承原因,將使得權利人以等比級數暴增,這時的協商成本更為可觀。

《The gridlock economy》可以解釋很多社會資源浪費的現象,當中以土地最為明顯。但是這個觀念也有其問題。例如土地開發,有時刻意的增加開發商的協商交易成本,不一定就是為了保護土地所有權人的利益,而是保護某個比經濟利益對人類更有意義的社群價值或記憶。

因此Heller的《The gridlock economy》,其實是個雙面刃,無論保守主義還是自由主義都能在其中找到為自己政策辯護的論據。一如書中結論,我們發現了gridlock之後,unlock的各種途徑,就分別採取了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政策主張。彼此相互矛盾的意識型態,之間的協商調解,其實也是個gridlock。

本篇發表於 圖書。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發表留言